分析

简答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就团结带领人民为此进行了不懈奋斗。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就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四大提出:“……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党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了新的重大步伐。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摘自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材料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6分)
(2)阐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4分)

正确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执政实践为建立新型国家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共同组成的制度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前者规定了根本方向,后者规定了实现路径;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恩格斯于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称自己一生所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恩格斯不仅与马克思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参加并指导国际工
A 《共产党宣言》 B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C 《反杜林论》 D 《自然辩证法》
查看
单选
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此,技术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为人类发展更新了“发动机”;技术悲观派则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
A 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评价 B 对主体需要发展程度的认知性评价 C 受主体情感、兴趣和爱好影响的主观性评价 D 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性评价
查看
单选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里,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
A 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 B 是市场管理部门事先规定的 C 是商品生产者协商出来的 D 是商品交换过程中市场机制自发实现的
查看
单选
十月革命之前,列宁总结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结论。列宁得出这个结论的理论依据是()
A 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B 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衰落 C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 D 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查看
单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
A 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B 在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D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查看
单选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和财富之源,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全面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全面提升
A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B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C 加快人力资本培养力度 D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查看
单选
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总体要求,指出新时代做好
A 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 B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 C 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D 强化政协委员责任担当
查看
单选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历史篇章。2019年1月2日,习近
A 两岸对历史现状缺乏认同 B 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 C “台独”分裂势力的存在 D 外部势力的干涉
查看
单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
A 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B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 改变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 D 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查看
单选
1905年至1907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进行了一场大论战,双方论战的焦点是()
A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B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D 要不要发动广大民众
查看
刷题小程序
考研政治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