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简答题:甲公司承担了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主坝的施工任务。主坝长1206. 56m,坝顶高64. 00m,最大坝高81.55m (厂房坝段),坝基最大挖深13.50m。该标段主要由泄洪洞、河床式发电厂房、挡水坝段等组成。
施工期间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一:甲公司施工项目部编制《XXXX年度汛方案》报监理单位批准。
事件二:针对本工程涉及的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单项工程,分别编制了《纵向围堰施工方案》、《一期上、下游围堰施工方案》、《主坝基础土石方开挖施工方案》、《主坝基础石方爆破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对上述专项施工方案组织专家审查论证,将修改完成后的专项施工方案送监理单位审核。总监理工程师委托常务副总监对上述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
事件三:项目法人主持召开安全例会,要求甲公司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SL721-2015)及时填报事故信息等各类水利生产安全信息。安全例会通报中提到的甲公司施工现场存在的部分事故隐患见下表。
甲公司施工现场存在的部分事故隐患

事件四:施工现场设有氨压机车间,甲公司将其作为重大危险源进行管理,并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安全防护设施技术规范》(SL714-2015) 制定了氨压机车间必须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事件五:木工车间的李某在用圆盘锯加工竹胶板时,碎屑飞入左眼,造成左眼失明。事后甲公司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安排李某进行了劳动能力鉴定。
(1)、根据《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SL288-2014) 、《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水利部令第26号),指出事件一和事件二中不妥之处,并简要说明原因。项目部编制度汛方案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
(2)、 事件三中,除事故信息外,水利生产安全信息还应包括哪两类信息?指出表2中可用直接判定法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的隐患(用序号表示)。
(3)、事件四中氨压机车间必须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有哪些?
(4)、 事件五中,造成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是什么?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在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安排工伤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正确答案
答案:(1)不妥一:甲公司施工项目部编制《XXXX年度汛方案》报监理单位批准。
原因:度汛方案报项目法人批准。
不妥二:总监理工程师委托常务副总监对上述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
原因:监理单位不可委托常务副总监审核。
施工单位应根据审查论证报告修改完善专项施工方案,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项目法人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方可组织实施。
项目部编制度汛方案的最主要依据:项目法人编制的工程度汛方案、措施。
(2)水利生产安全信息还应包括基本信息、隐患信息。可用直接判定法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的隐患: 2、3、5、7。
(3)氨压机车间必须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1)控制盘柜与氨压机应分开隔离布置,并符合防火防爆要求。
2)所有照明、开关、取暖设施等应采用防爆电器。
3)设有固定式氨气报警仪。
4)配备有便携式氨气检测仪。
5)设置应急疏散通道并明确标识。
(4)造成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是未戴护目镜;木材加工机械的安全保护装置未配备或损坏。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高边坡稳定监测宜采用(  ) 。
A 交会法 B 视准线法 C 水准线法 D 三角高程法
查看
单选
水库大坝级别为3级,其合理使用年限为(  ) 年。
A 150 B 100 C 50 D 30
查看
单选
粗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钢筋净间距的(  ) 。
A 1/4 B 1/2 C 2/5 D 2/3
查看
单选
水库最高洪水位以下特征库容为(  )
A 总库容 B 防洪库容 C 调洪库容 D 有效库容
查看
单选
Ⅱ类围岩的稳定状态是(  )。
A 稳定 B 基本稳定 C 稳定性差 D 不稳定
查看
单选
水工隧洞中的灌浆施工顺序为(  ) 。
A 固结灌浆-接缝灌浆-回填灌浆 B 接缝灌浆-回填灌浆-固结灌浆 C 回填灌浆-固结灌浆-接缝灌浆 D 回填灌浆-接缝灌浆-固结灌浆
查看
单选
钢筋在调直机上调直后,其表面伤痕不得使钢筋截面面积减少(  ) %以上。
A 5 B 6 C 7 D 8
查看
单选
大型水斗机的应用水头约为(  ) m
A 50~ 100 B 20~50 C 40~250 D 300~ 1700
查看
单选
工程静态总投资超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应估算静态总投资(  ) ,必须重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原程序报批。
A 5% B 10% C 12% D 15%
查看
单选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下列属于三项制度的是(  ) 。
A 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 B 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 C 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监督制 D 业主负责制、施工承包制、建设监理制
查看
刷题小程序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