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简答题:【背景资料】
某河道治理工程包括新建泵站、新建堤防工程。本工程采用一次拦断河床围堰导流,上下游围堰采用均质土围堰。该工程地面高程30.00m,泵站主体工程设计建基面高程22.90m。
本工程混凝土采用泵送,现场布置有混凝土拌合系统、钢筋加工厂、木工厂、油库、塔式起重机、办公生活区、地磅等临时设施。根据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易于管理、安全可靠、成本最低的原则,进行施工现场布置,平面布置示意图如图3—1所示。

施工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1:基坑初期排水过程中,上游来水致使河道水位上升,上游围堰基坑侧发生滑坡。
事件2:施工单位土方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一次性开挖到22.90m高程。
事件3:启闭机平台简支梁断面示意图如图3—2所示,梁长6m,保护层25mm,因该工程箍筋φ8钢筋备量不足,拟采用φ6或φ6钢筋代换,φ6钢筋抗拉强度按210MPa计算,φ6钢筋抗拉强度按310MPa计算。

事件4:新建堤防迎水面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护坡。根据《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 223--2008,堤防工程竣工验收前,检测单位对混凝土预制块护坡质量进行抽检。
【问题】
1.指出示意图中代号①、②、③、④、⑤所对应的临时设施名称。
2.事件1中,基坑初期排水总量由哪几部分组成?指出围堰滑坡的可能原因,应如何处理?
3.指出事件2中的错误之处,并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法。
4.写出泵站主体结构基础土方开挖单元工程质量评定工作的组织要求。
5.根据事件3:
(1)画出箍筋示意图并注明尺寸;
(2)计算箍筋单根下料长度(箍筋调整值按l6.5d计算,计算结果取整数,单位:mm);
(3)单根梁需要的箍筋根数;
(4)分别计算φ6及φ6代替φ8的理论箍筋间距值(计算结果取整数,单位:mm)。
6.写出事件4中质量抽检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平面布置示意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对应的 临时设施名称分别为:①为油库;②为钢筋加工厂;③为塔式起重机;④为地磅;⑤为混凝土拌合系统。
2.事件1中,基坑初期排水总量由基坑积水量、抽水过程中围堰及地基渗水量,堰身及基坑覆盖层中的含水量,以及可能的降水量等组成。
围堰滑坡的可能原因及其处理措施如下:
(1)围堰滑坡原因:①外河水位上升,围堰浸润线抬高;②基坑抽水速度过快。
(2)处理措施:①加固围堰;②降低基坑排水速度,开始降速为0.5~0.8m/d为宜,接近排干时可允许达到1.0~1.5m/d。
3.事件2中错误之处的判断及其合理施工方法如下:
不妥之处:施工单位土方开挖采用反铲挖掘机一次性开挖到22.90m高程。
合理的施工方法:应分层开挖,临近设计建基面高程时,应留出0.2~0.3m的保护层人工开挖。
4.泵站主体结构基础土方开挖单元工程质量评定工作的组织要求:经施工单位自评合格,监理单位抽检后,由项目法人(或委托监理)、监理、设计、施工、工程运行管理(施工阶段已经成立)等单位组成联合小组,共同检查核定其质量等级并填写签证表,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备。
5.根据事件3中简支梁断面示意图、相关数据画图及其计算如下:

(1)箍筋示意图如图3-4所示:
(2)箍筋单根下料长度L=(550+150)×2+16.5×8=1532mm。
(3)单根梁需要的箍筋根数=(6000--25×2)÷200+1=31根。


6.事件4中混凝土预制块护坡抽检的主要内容:预制 块厚度、平整度、缝宽。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岸坡岩体发生向临空面方向的回弹变形及产生近平行于边坡的拉张裂隙,称为( )。
A 蠕变 B 松弛张裂 C 崩塌 D 滑坡
查看
单选
某堤防建筑物级别为2级,其合理使用年限不超过( )年。
A 20 B 30 C 50 D 100
查看
单选
流网的网格是由( )图形构成。
A 曲线正方形(或矩形) B 曲线正方形(或圆形) C 曲线三角形(或圆形、矩形) D 曲线三角形(或正方形、矩形)
查看
单选
水库水位和隧洞闸门开度保持不变时,隧洞中的水流为( )。
A 恒定流 B 均匀流 C 层流 D 缓流
查看
单选
土石分级中,土分为( )级。
A 3 B 4 C 5 D 6
查看
单选
水工建筑物岩石建基面保护层可采用( )爆破法施工。
A 分块 B 分层 C 分段 D 分区
查看
单选
土石坝碾压采用进退错距法,设计碾压遍数为5遍,碾滚净宽为4m,错距宽度为( )m。
A 1.25 B 1 C 0.8 D 0.3
查看
单选
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评定时,钻孔取样芯样获得率主要是评价碾压混凝土的( )。
A 均质性 B 抗渗性 C 密实性 D 力学性能
查看
单选
堤防防汛抢险施工的抢护原则为前堵后导、强身固脚、缓流消浪和( )。
A 加强巡查 B 消除管涌 C 减载平压 D 及时抢护
查看
单选
根据《水利工程设计变更管理暂行办法》,下列设计变更中,属于重大设计变更的是( )。
A 主要料场场地的变化 B 主要弃渣场场地的变化 C 主要施工设备配置的变化 D 场内施工道路的变化
查看
刷题小程序
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