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简答题:背景资料:
某新建高速铁路地处北方寒冷地区,某段路基长 5.2km,两端均与桥梁衔接。该段路基现状地貌为低丘,局部洼地,地质表层为软土、松软土,软土层厚度为 0.5~2.5m,松软土层厚度为 3~10m。该地区每年 7~8 月为雨季。
根据设计文件,该段路基采用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基床表层填料为级配碎石,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采用 A、B 组填料,路桥过渡段按设计要求分层填筑。路基最高填筑高度4.8m,路堑最大开挖深度 2.2m,路基边坡防护采用混凝土拱架内植绿,路基截水沟、渗水盲沟与周边环境顺接畅通。
施工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 1:路基开工前,根据施工作业指导书的编写要求,项目经理部工程部按照路基分部工程类别,分别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确定的分部工程有:基床以下路堤填筑、基床填筑、路堑开挖、边坡防护工程、路基变形观测和路基其他相关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查后认为分部工程类别不全,要求补充完善。
事件2:水泥搅拌桩施工前,项目经理部工程部编制了试桩方案。方案内容有:试桩配合比采用设计说明书中的设计参数;成桩工艺性试验地段可在现场随机选择某一路段;成桩 28d 后,桩身完整性和均匀性检验采用声波检测法,并现场取样检测桩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在原位采用平板载荷试验检测单桩或复合地基承载力。
事件3:路基渗水盲沟施工前,项目经理部工程部编制的渗水盲沟施工工艺流程为: 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基槽开挖及验收→铺底混凝土浇筑养护→M→渗水管铺设→N→包裹土工布→沟顶回填。
事件 4:项目经理部工程部针对本段路基变形观测编写的技术交底内容有:路基变形观测项目有地基沉降和位移观测、过渡段沉降、冻胀变形监测;路堤填筑完成后,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基冻胀变形监测应不少于 1 个冻融周期。
问题:
1.针对事件 1,该段路基还应包含哪些分部工程?
2.针对事件 2 中方案内容的不妥之处,给出正确做法。
3.针对事件 3,写出 M、N 所代表的工序名称。
4.针对事件 4 中技术交底内容的不妥之处,给出正确做法。

正确答案
1、分部工程还应有:路基排水工程、过渡段填筑、水泥搅拌桩(或地基处理、地基加固、软基处理)、工程材料等。
2、事件 2 中方案内容的不妥之处的正确做法:
(1)按现场取样确定的室内(或现场、施工)配合比试桩(或工艺性试验)
(2)应选取地质条件有代表性的地段。
(3)桩身检测采用取芯法(或钻芯法)检测。
3、M、N 所代表的工序名称:
M:土工布铺设;
N:渗水料(或反滤层、滤水层、碎石)分层夯填。
4.事件 4 中技术交底内容的不妥之处的正确做法:
(1)本段路基变形观测还应包括路基面沉降(或路基沉降、路堤沉降)。
(2)路基开始填筑后(或路堤施工中、同步、同时)进行沉降观测。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下列属于隧道竣工测量内容的是()。
A 中线贯通测量 B 隧道洞内高程测量 C CPIII 控制网测量 D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
查看
单选
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三个试件强度为 33MPa、40MPa、41MPa,该组试件的强度代表值为()。
A 33 B 38 C 40 D 41
查看
单选
主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的是()。
A CP0 B CPI C CPII D CPIII
查看
单选
铁路线路直线段顶进涵,地基稳定,涵洞宽 2.5m,轨道常用加固方式为()。
A 吊轨纵横梁法 B 吊轨法 C 钢便梁法 D 横抬梁法
查看
单选
属于隧道围岩监控量测必测项目的是()。
A 直线位移 B 拱顶下沉 C 隧底隆起 D 爆破振动
查看
单选
长度 500 米的山岭铁路隧道,优先选用的施工方法是()
A 盾构法 B 掘进机法 C 钻爆法 D 沉管法
查看
单选
钢轨标准长度优先采用()m 长定尺轨。
A 25 B 50 C 100 D 200
查看
单选
组合体系拱桥的主要承重结构是()。
A 拱和吊杆 B 拱和梁 C 梁和吊杆 D 梁和立柱
查看
单选
路堤填筑的“八流程”是指,施工准备、基地处理、()、检测签证,路基整修。
A 摊铺平整、洒水晾晒、分层填筑、碾压夯实 B 洒水晾晒、摊铺平整、分层填筑、碾压夯实 C 分层填筑、洒水晾晒、碾压夯实、摊铺平整 D 分层填筑、摊铺平整、洒水晾晒、碾压夯实
查看
单选
专业施工队能连续作业、不同专业队伍之间能实现最大限度合理搭接,单位时间内资源投入较为平衡的施工组织是()。
A 流水作业 B 交替作业 C 平行作业 D 顺序作业
查看
刷题小程序
铁路工程管理与实务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