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材料二:
课文摘录:
布雷顿森林会议?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日的临近,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规划战 后世界秩序……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当时很多人认为,世界经济的混乱、各国利己主义的政策是导致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并由此促使德、日、意走上使用武力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旧有的世界经济体系,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国亟待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建。
战争结束后,德、意、日三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唯独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




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最终基本上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是该体系建立的标志。
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暂无解析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全球文明史》写道:“席卷整个中国的战争对正在兴起的官僚精英和平民来说,都是一次较大的挫折。在这个时代,军事技能和体能被看作比士所具有的文学和礼仪才能更有价值。
A 春秋战国时期 B 三国时期 C 南北朝时期 D 宋金对峙时期
查看
单选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有诗人描述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位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杜牧 D 白居易
查看
单选
下图是东汉画像石拓片,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播种工具的出现 B 铁制农具的发明 C 牛耕技术的运用 D 灌溉技术的进步
查看
单选
下图是南宋李嵩的《货郎图》,此图反映的是( )。
A 娱乐业的兴起 B 农业技术的进步 C 手工业的兴盛 D 商业活动活跃
查看
单选
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部门的投资比例示意图,此图反映的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各行业协调发展 C 奠定轻工业基础 D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查看
单选
西周时,对以鼎随葬的规定是“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如此规定的目的是( )。
A 显示富贵 B 崇拜鬼魂 C 保存器皿 D 维系礼制
查看
单选
某史书记述秦朝的政治制度时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
A 皇权至高无上 B 官员互相制约 C 秦律严苛细密 D 丞相大权独揽
查看
单选
史载:“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文中“习俗”指的是( )。
A 郡国并行 B 门阀政治 C 地方割据 D 内阁专权
查看
单选
晚清一位大臣针对列强在华攫取的某项特权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这项特权指的是( )。
A 领事裁判权 B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开矿筑路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查看
单选
孙中山说:“(我)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元,或多至二千,就算将来因交通发达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
A 民主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权主义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历史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