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材料分析题 材料:
在进行“维新变法”内容教学时,某实习生对其中的“公车上书”进行详细的叙述。正当她充满激情侃侃而谈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从网上看到文章说康有为没有组织公车上书,没有上书光绪帝”。
全班学生一阵骚动,窃窃私语,期待着老师的回答。
该实习生说:“材料上不是写得清清楚楚吗?康有为组织了公车上书,不是应该以教材为准吗?”
学生发出了失望的嘘声。
问题:
(1)这位实习生的做法是否合适?(2分)请说明理由。(4分)
(2)传统教学强调“教教材”,新课改理念倡导“用教材教”。如何理解“用教材教”?(10分)

正确答案
(1)做法不合适。 理由:这种生成性情境是教师在授课中会经常遇到的,此时的学生对于教材内容提出疑问,教师不应该用教材的权威性回应学生的疑问,而应该利用教学机智,通过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查阅不同资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2)①“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具备解读教材、解读学生相关情况的能力。教师必须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并且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将解读教材、解读学生与加工教材结合起来,不能把教学停留在“教教材”的水平上。
②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学设计。教师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进行自主学习。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全球文明史》写道:“席卷整个中国的战争对正在兴起的官僚精英和平民来说,都是一次较大的挫折。在这个时代,军事技能和体能被看作比士所具有的文学和礼仪才能更有价值。
A 春秋战国时期 B 三国时期 C 南北朝时期 D 宋金对峙时期
查看
单选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有诗人描述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位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杜牧 D 白居易
查看
单选
下图是东汉画像石拓片,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播种工具的出现 B 铁制农具的发明 C 牛耕技术的运用 D 灌溉技术的进步
查看
单选
下图是南宋李嵩的《货郎图》,此图反映的是( )。
A 娱乐业的兴起 B 农业技术的进步 C 手工业的兴盛 D 商业活动活跃
查看
单选
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部门的投资比例示意图,此图反映的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各行业协调发展 C 奠定轻工业基础 D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查看
单选
西周时,对以鼎随葬的规定是“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如此规定的目的是( )。
A 显示富贵 B 崇拜鬼魂 C 保存器皿 D 维系礼制
查看
单选
某史书记述秦朝的政治制度时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
A 皇权至高无上 B 官员互相制约 C 秦律严苛细密 D 丞相大权独揽
查看
单选
史载:“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文中“习俗”指的是( )。
A 郡国并行 B 门阀政治 C 地方割据 D 内阁专权
查看
单选
晚清一位大臣针对列强在华攫取的某项特权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这项特权指的是( )。
A 领事裁判权 B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开矿筑路权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查看
单选
孙中山说:“(我)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元,或多至二千,就算将来因交通发达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
A 民主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权主义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历史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