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教学设计题 请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内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设计“比较青海民歌和蒙古族民歌的不同点”的教学活动,其中至少包括2个课堂提问。
(3)针对(2)中的主要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正确答案
【参考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 ·态度·价值观】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民歌的音乐特点,体会中国音乐文化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观察、演唱等方式,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的魅力并学会鉴赏歌曲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民歌和内蒙古民歌音乐特点,并能够通过歌声有感情地表现歌曲内容。
(2)教学活动
环节一:聆听两首歌曲风格,根据歌曲旋律特点,提问学生 “你感受到了什么,并描绘出你听到的画面”。顺势引出两首歌曲分别是“西北民歌”和“内蒙古民歌”。
环节二:通过浏览图片、资料等方式,分析青海和内蒙古在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上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音乐风格,便于学生理解不同音乐特色产生的原因。
环节三:在聆听的基础上,观察歌谱,并提问学生 “你们在谱中看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直观的观察中了解内蒙古民歌舒展悠长、节奏自由的特点以及西北民歌高亢辽阔和起伏较大的特点。
环节四: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地区民歌的演唱,在演唱中感受西北民歌和内蒙古民歌的魅力。
(3)设计意图
环节一,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了解两首歌曲在旋律上的不同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思考的能力。
环节二,通过浏览图片和音像视频资料等具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深入课程的内容,了解影响音乐地域文化的原因.并为后边课程设计做铺垫。
环节三,在了解地域间音乐特点不同的基础上,再次研读歌谱,思考在记法上有何不同,并在今后的学习中
能够快速辨别。
环节四,联系以上三点的内容,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更深刻地将不同地域的音乐感受深入人心,通过演唱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魅力。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与巴赫同一年出生的另一位巴洛克时期的德国音乐家并著有作品《弥赛亚》的是()。
A 亨德尔 B 斯卡拉蒂 C 弗朗克 D 贝多芬
查看
单选
下列音程中音数是4的是()。
A 增五度 B 大三度 C 减七度 D 纯五度
查看
单选
雅乐指的是历代宫廷中的伴宴音乐,是日本传统音乐中最古老的乐种,被视为民族艺术的瑰宝。以下不属于日本雅乐的代表作的是()。
A 《樱花》 B 《兰陵王》 C 《平调越天乐》 D 《纳曾利》
查看
单选
增二度是()的特性音程。
A 和声调式 B 混合利低亚调式 C 利底亚调式 D 多利亚调式
查看
单选
单选题 下列和弦中是等和弦的是()。
A A B B C C D D E E
查看
单选
A bB和声大调 B f和声小调 C bD自然大调 D bE和声大调
查看
单选
一位老师在讲《黄水谣》这首歌曲时,先用多媒体播放黄河两岸秀丽的风光,当乐曲进行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时,用多媒体展示日本鬼子残害中国人民的场面,以此来
A 愉悦性原则 B 审美性原则 C 情感性原则 D 实践性原则
查看
单选
我国藏族音乐分为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巴朗松》就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民间传统歌舞曲,具有典型的()音调。
A 囊玛 B 锅庄 C 堆谐 D 弦子
查看
单选
根据调号与临时记号,下列旋律的调式调性为()。
A E大调 B G大调 C e旋律小调 D b旋律小调
查看
单选
王老师刚进入中学开始上课,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写好多页的教案,内容非常丰富,每次上课总是洋洋洒洒讲述很多知识,可是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好想睡觉”“音乐课好无聊”,王
A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B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C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D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音乐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