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下列小题。
纪昀《河中石兽》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思考探究
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二、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1期)
积累拓展
三、背诵这篇课文。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②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④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单元介绍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预习提示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注释,留意某些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
1.翻译原文中画线的句子。(20分)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3.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正确答案
1.译文: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到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坚硬沉重,河沙的特点是松软轻浮,水流无法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头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倾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上游翻转。石头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石兽,不是更荒唐吗?
2.(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浏览文本,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等,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其依据。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学会在生活学习中通过实践求真知,培养科学精神。
(2)确立依据
根据以下三方面内容设计如上三维教学目标。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应能背诵课文,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学习的方式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得对课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独特思考。
②课文情况
《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该单元主要选取了与探险、科幻相关的文章,其意在使学生在“学”与“思”的过程中,浏览、理解、感悟探险者的精神世界,激发并培养探索自然世界、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想象力。而出自该单元的课文《河中石兽》,原选自记叙了诸多狐鬼怪谈、奇闻逸事的讽喻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文章通过对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过程与方法的讲述,揭示了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应学会通过浏览迅速掌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对文章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有个人的思考。
③学生情况
初一学段的学生刚刚开始正式接触文言文,其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相对薄弱,因此需强调文言文知识在本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课堂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但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较有兴趣,因此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易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课文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与可贵精神则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河中石兽》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趣味阅读,新课导入
1.多媒体出示纪昀生平及其逸闻趣事。
2.适时引导学生阅读其志怪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故事片段(多媒体出示),了解该小说集,引入新课教学。
(二)以读促思,整体感知
1.听录音示范朗读,标注停顿。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分组讨论: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预设:学生回答过于简练,如“课文讲述了一个寻找石兽的故事”。
教师适时引导,要求各小组学生仔细研讨、深入思考,在下一环节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
(三)精读细读,深入研读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完成表格。
探究问题:
①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对同一事情的看法有何不同?
②思考文中寻找石兽使用了几种方法。
完成表格:

2.三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①多媒体直观展示石兽落入河中的四种情景;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其原理。
②学生归纳,教师指导,共同补填表格。
补填表格:

3.默读课文,回顾上一环节问题,概括总结中心主旨。
上一环节问题: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之前回答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修饰语,保证学生的回答在内容充实的基础上,做到有效、精练。
概括总结:本篇课文通过对三类人物的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的讲述,揭示了对于未知的自然现象,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个人的一知半解做出判断的道理。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小结:学生谈本课学习感悟。
2.延伸:学生小组讨论课后“思考探究”第2题,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下次课堂交流。
(五)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1.背诵全文。
2.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不少于300字;体现出对课文所反映出的道理的分析及对生活学习的思考。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 朱自清《春》 B 茅盾《白杨礼赞》 C 汪曾祺《昆明的雨》 D 鲁迅《藤野先生》
查看
单选
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D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查看
单选
在戏剧学习活动中,学生排演讽刺喜剧,教师推荐剧目供学生选择。下列适合的是( )。
A 孙鸿《枣儿》 B 郭沫若《屈原》 C 魏明伦《变脸》 D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查看
单选
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需要举例说明插叙在小说中的运用。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鲁迅《故乡》 B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 契诃夫《变色龙》 D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查看
单选
学习成语专题,教师举例讲解包含“名词用作动词”用法的成语。下列适合的是( )。
A 一鼓作气 B 摧枯拉朽 C 可歌可泣 D 不耻下问
查看
单选
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阅读。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柳宗元《小石潭记》 B 范仲淹《岳阳楼记》 C 欧阳修《醉翁亭记》 D 袁宏道《满井游记》
查看
单选
学习课文《春》,教师讲解文句“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补充运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例句
A 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B 老人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彭荆风《驿路梨花》) C 花朵儿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宗璞《紫藤萝瀑布》) D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叶圣陶《苏州园林》)
查看
单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多种媒介的阅读是指运用多媒体开展阅读 B 多种媒介的阅读主要倾向文学作品的阅读 C 自主选择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阅读 D 自主选择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查看
单选
某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教师围绕“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展开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品味作品语言时,重点关注文本的科学性 B 进行情感体验时,侧重关注体验的准确性 C 感知人物形象时,需要关注感知的过程性 D 交流阅读方法时,特别关注方法的统一性
查看
单选
某版七年级教科书中列有补白,介绍了“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和拟声词”的知识。对这些补白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帮助学生解决解读文本时遇到的困难点 B 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 C 提示学生语法知识是七年级考查的重点 D 激发学生学习课外语法知识的浓厚兴趣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