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到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坚硬沉重,河沙的特点是松软轻浮,水流无法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头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倾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上游翻转。石头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石兽,不是更荒唐吗?
2.(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浏览文本,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多媒体等,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及其依据。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学会在生活学习中通过实践求真知,培养科学精神。
(2)确立依据
根据以下三方面内容设计如上三维教学目标。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应能背诵课文,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学习的方式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得对课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独特思考。
②课文情况
《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该单元主要选取了与探险、科幻相关的文章,其意在使学生在“学”与“思”的过程中,浏览、理解、感悟探险者的精神世界,激发并培养探索自然世界、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想象力。而出自该单元的课文《河中石兽》,原选自记叙了诸多狐鬼怪谈、奇闻逸事的讽喻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文章通过对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过程与方法的讲述,揭示了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应学会通过浏览迅速掌握文章的主要信息,对文章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有个人的思考。
③学生情况
初一学段的学生刚刚开始正式接触文言文,其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相对薄弱,因此需强调文言文知识在本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课堂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但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较有兴趣,因此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易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课文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与可贵精神则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河中石兽》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趣味阅读,新课导入
1.多媒体出示纪昀生平及其逸闻趣事。
2.适时引导学生阅读其志怪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故事片段(多媒体出示),了解该小说集,引入新课教学。
(二)以读促思,整体感知
1.听录音示范朗读,标注停顿。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分组讨论: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预设:学生回答过于简练,如“课文讲述了一个寻找石兽的故事”。
教师适时引导,要求各小组学生仔细研讨、深入思考,在下一环节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
(三)精读细读,深入研读
1.学生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完成表格。
探究问题:
①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对同一事情的看法有何不同?
②思考文中寻找石兽使用了几种方法。
完成表格:

2.三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①多媒体直观展示石兽落入河中的四种情景;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句子,理解其原理。
②学生归纳,教师指导,共同补填表格。
补填表格:

3.默读课文,回顾上一环节问题,概括总结中心主旨。
上一环节问题: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之前回答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修饰语,保证学生的回答在内容充实的基础上,做到有效、精练。
概括总结:本篇课文通过对三类人物的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的讲述,揭示了对于未知的自然现象,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个人的一知半解做出判断的道理。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小结:学生谈本课学习感悟。
2.延伸:学生小组讨论课后“思考探究”第2题,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下次课堂交流。
(五)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1.背诵全文。
2.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不少于300字;体现出对课文所反映出的道理的分析及对生活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