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阅读某教师“从《社戏》到《故乡》看鲁迅”教学设计,回答下列小题。
案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故乡》中的人物形象,知道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本节课我们也借鉴这种手法,探究文章的主旨。
【比较阅读】
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这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小英雄形象。说到少年,《社戏》中也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请大家比较《社戏》中的少年和《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找出他们的相似点。
年龄:和“我”年龄相仿,十一二岁。
生活环境:离海边不远的偏僻的农村。
生活状况:无忧无虑。
和“我”的关系:和“我”以哥弟相称,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性格特征:活泼、勇敢、热情、纯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他们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把少年闰土看成《社戏》中那群少年中的一个。他们都是“我”在故乡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是充满阳光的、美好的少年。
【讨论续写】
当年的小英雄闫土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迟钝麻木的“木偶人”。二十年后,《社戏》中这群孩子在故乡见到“我”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讨论:二十年后,长大了的《社戏》中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续写:想象二十年后“我”在故乡遇到其中一个孩子的情景,进行续写。
续写要求:①结合人物特点和时代背景;②写出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的变化及“我”的
感受;③l50字左右。
【展示交流】
展示并说出自己续写的理由,其他同学补充评价,老师点评。
问题:
(1)评析“比较阅读”环节的作用。(10分)
(2)评析“讨论续写”环节的目的。(10分)

正确答案
(1)题干教学设计“比较阅读”环节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①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温故知新。
比较阅读是深入研读的重要形式之一。题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展开对《故乡》《社戏》中不同少年形象的比较阅读,帮助学生进行梳理、思考、分析、对比,发现并归纳不同少年形象所展现出的共同特质,逐步深入对文章主旨的积极探究,获得思维的拓展与鉴赏评价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深入体味到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妙处,形成对两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新颖独到的、富有个性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讨论续写”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
②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比较阅读是基于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的探究性阅读。题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故乡》《社戏》两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探究分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比较阅读”的学习方法,达到本课教学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调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进行知识迁移,将知识内化为“长效”的知识,逐步学会举一反三;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记忆。
(2)题干教学设计设置“讨论续写”环节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
①延伸拓展,启发学生真正理解文本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在“讨论续写”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上一环节的比较阅读,根据任务类型特点,对二十年后的人物、情景进行思考,展开想象。其意在通过讨论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延伸与拓展,激发学生思考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深刻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的变化及其变化背后的社会背景,真正理解文本主旨,体会作者面对这一人物形象变化时的复杂情感,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②尊重学生,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讨论续写”环节要求学生在上一环节“读”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提问,思考并讨论,想象并续写。其意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与思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化的理解;获得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养成勤于动脑,乐于表达,易于动笔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 朱自清《春》 B 茅盾《白杨礼赞》 C 汪曾祺《昆明的雨》 D 鲁迅《藤野先生》
查看
单选
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D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查看
单选
在戏剧学习活动中,学生排演讽刺喜剧,教师推荐剧目供学生选择。下列适合的是( )。
A 孙鸿《枣儿》 B 郭沫若《屈原》 C 魏明伦《变脸》 D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查看
单选
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需要举例说明插叙在小说中的运用。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鲁迅《故乡》 B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 契诃夫《变色龙》 D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查看
单选
学习成语专题,教师举例讲解包含“名词用作动词”用法的成语。下列适合的是( )。
A 一鼓作气 B 摧枯拉朽 C 可歌可泣 D 不耻下问
查看
单选
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阅读。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柳宗元《小石潭记》 B 范仲淹《岳阳楼记》 C 欧阳修《醉翁亭记》 D 袁宏道《满井游记》
查看
单选
学习课文《春》,教师讲解文句“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补充运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例句
A 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B 老人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彭荆风《驿路梨花》) C 花朵儿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宗璞《紫藤萝瀑布》) D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叶圣陶《苏州园林》)
查看
单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多种媒介的阅读是指运用多媒体开展阅读 B 多种媒介的阅读主要倾向文学作品的阅读 C 自主选择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阅读 D 自主选择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查看
单选
某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教师围绕“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展开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品味作品语言时,重点关注文本的科学性 B 进行情感体验时,侧重关注体验的准确性 C 感知人物形象时,需要关注感知的过程性 D 交流阅读方法时,特别关注方法的统一性
查看
单选
某版七年级教科书中列有补白,介绍了“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和拟声词”的知识。对这些补白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帮助学生解决解读文本时遇到的困难点 B 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 C 提示学生语法知识是七年级考查的重点 D 激发学生学习课外语法知识的浓厚兴趣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