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

阅读两位教师关于《杨修之死》的作业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有关章节,你认为小说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这样的曹操形象?
教师乙:现代人应该“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对上述作业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教师甲意在引导学生评析历史人物形象
B 教师乙意在帮助学生总结为人处世经验
C 两个作业设计都重点关注读写结合策略
D 两个作业设计都基于对课文的拓展延伸

正确答案
D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 朱自清《春》 B 茅盾《白杨礼赞》 C 汪曾祺《昆明的雨》 D 鲁迅《藤野先生》
查看
单选
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D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查看
单选
在戏剧学习活动中,学生排演讽刺喜剧,教师推荐剧目供学生选择。下列适合的是( )。
A 孙鸿《枣儿》 B 郭沫若《屈原》 C 魏明伦《变脸》 D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查看
单选
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需要举例说明插叙在小说中的运用。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鲁迅《故乡》 B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 契诃夫《变色龙》 D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查看
单选
学习成语专题,教师举例讲解包含“名词用作动词”用法的成语。下列适合的是( )。
A 一鼓作气 B 摧枯拉朽 C 可歌可泣 D 不耻下问
查看
单选
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阅读。下列不适合的是( )。
A 柳宗元《小石潭记》 B 范仲淹《岳阳楼记》 C 欧阳修《醉翁亭记》 D 袁宏道《满井游记》
查看
单选
学习课文《春》,教师讲解文句“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补充运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例句
A 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B 老人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彭荆风《驿路梨花》) C 花朵儿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宗璞《紫藤萝瀑布》) D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叶圣陶《苏州园林》)
查看
单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多种媒介的阅读是指运用多媒体开展阅读 B 多种媒介的阅读主要倾向文学作品的阅读 C 自主选择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阅读 D 自主选择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查看
单选
某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教师围绕“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展开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品味作品语言时,重点关注文本的科学性 B 进行情感体验时,侧重关注体验的准确性 C 感知人物形象时,需要关注感知的过程性 D 交流阅读方法时,特别关注方法的统一性
查看
单选
某版七年级教科书中列有补白,介绍了“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和拟声词”的知识。对这些补白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帮助学生解决解读文本时遇到的困难点 B 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 C 提示学生语法知识是七年级考查的重点 D 激发学生学习课外语法知识的浓厚兴趣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