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问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 17~18 题。
“锦鲤”现象
①在这个被因特网覆益的时代,网络中的一些现象总是能被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传播。好比“锦鲤”一词,以往指一种高档观赏鱼,而现在更多指的是运气极佳的人,“转发锦鲤,祈求好运” 具有网络走红的现象。那么,转发锦鲤真的可以获得好运吗?
②答案自然是不能,可为什么锦鲤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登上微博热搜?我想,大约是人们心态过于浮躁,急于求成、不劳而获的思想在作崇。只相信锦鲤,而不相信踏实努力,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③在某大型综艺节目中拥有无数黑历史的女星被奉为锦鲤,不求上进却依旧成功出道,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当然,其中不乏嘲讽的味道,然而,我想更多的还是对她运气的羡慕或忌妒。某些著名主持人也被称为“保送组合”,在大考小考前被考生疯狂转发,以保及格;某网红在电竟战队斩获冠军后也成为锦鲤大队中的一员……迷信锦鲤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了。有人甚至以为,转发锦鲤便可一举成名,一步登天,简直可笑。
④锦鲤永远只能在你为了自己的目标拼搏、奋斗之后生效。它不是神丹妙药,更不是魔法。如果你没有为了考试而认真复习, 那锦鲤怎么可能保你及格?如果急于求成,想要不劳而获,必然会一无所得。
⑤直到现在,深入人心的也是歌颂努力刻苦的诗歌,而不是歌颂好运气的诗歌。尼采曾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浪费。”是啊,放下心中的浮躁,停止对时间的浪费,不要做转发锦鲤就有让你一飞冲天的美梦了。着眼现在吧,着眼脚下吧,努力永远不会为时已晚。只有努力,你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只有努力,那些你以为永远不会到来的好运才会到来;只有努力,你才会去往你想去到的远方。
⑥锦鲤不是让你成功的神兽,努力才是通向成功的车票。你所有的努力,都会一点点给予你回报。所以,不要着急,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奋斗,终有一天,你便会遇到“锦鲤”。
问题:
1.请从第②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①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 分)
2.请指出该习作在论证方面的一个优点或者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 分)

正确答案
1.错别字:第②段“作崇”应为“作祟”;第③段“电竟”应为“电竞”。
病句:第①段病句为“转发锦鲤,祈求好运”具有网络走红的现象。病因为主宾搭配不当。修改为“转发锦鲤,祈求好运”是网络走红的现象。
2.优点:观点十分明确,论证结构层次清晰。
本文作者主要围绕当前社会中流行的“锦鲤”现象,探讨转发锦鲤是否真的可以获得好运的问题。
文中观点明确,点明了只有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奋斗,才能通向成功。
文中论证结构层次清晰,第一段首先通过对网络中流行的“锦鲤”现象说明,提出转发锦鲤能否获得好运的问题,二、三段分析转发锦鲤不能获得好运,四、五段分析锦鲤只能在拼搏、奋斗之后生效,第五段则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总结,明确正确的做法是努力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途径,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或缺点:缺乏具体实例,论证不具备说服力。
本文在第五段正面论证锦鲤是否真的可以获得好运时,只是单纯地引用了尼采的名言,没有列举具体的实例,这样的论证缺乏说服力, 不容易使人信服。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某版本教材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设置了“先秦文选”专题阅读,下列作品适合选入的是()。
A 王充《论衡》 B 范晔《后汉书》 C 左丘明《国语》 D 司马光《资治通鉴》
查看
单选
在“跨文化专题研讨”选修课程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推荐中外同类题材的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A 《简?爱》与《西厢记》 B 《哈姆莱特》与《茶馆》 C 《老人与海》与《彷徨》 D 《三国演义》与《巴黎圣母院》
查看
单选
学生在成语探究活动中,梳理成语的来源,下列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A 源于神话传说: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 青梅竹马 B 源于历史故事:完璧归赵 白手起家 投笔从戎 C 源于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杞人忧天 掩耳盗铃 D 源于古代诗文:舍生取义 水落石出 分秒必争
查看
单选
教学李商隐《锦瑟》,教师列举其他化用典故的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用典”的文学传统,下列适合的是()。
A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B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C 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D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
单选
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个学习任务群,教师发现二者的目标和内容“重复中有提高”,下列阐
A 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聚焦特定专题研究 B 在理解历史内涵的基础上认识当代价值 C 在记录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提炼探究成果 D 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表达能力
查看
单选
教学“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教师安排学生梳理“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建立语言资料库,下列适合的是()。
A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B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C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D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查看
单选
讲解《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教师列举其他倒装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特点,下列适合的是()。
A 秦,虎狼之国 (《屈原贾生列传》) B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C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D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剃论战》)
查看
单选
赏析《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教师让学生积累同样运用借代手法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A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杜市《曲江二首》) B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伟业《圆圆曲》) C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岗毅《梅岭三章》) D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查看
单选
某版本教材设置了“劳动光荣”主题单元,选编了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A 当代文化参与 B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C 文学阅读与写作 D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查看
单选
某版本教材设置《乡土中国》单元,编排了“学习要求”“作品简介”“阅读指导与策略”“学习任务”等栏目,下列对编写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引导学生阅读学术著作,体验各种类型整本书的阅读 B 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建构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方法 C 引导学生了解学术著作的核心概念、观点和知识体系 D 引导学生基于学习任务掌握社会科学调查的研究方法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