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案例:
阅读《云南的歌会》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下题。
师:首先我们把文章朗读一遍.老师先读,好不好
生:好!(师播放朗读音乐)
师:请同学听读的同时,标出段序。
(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标段序)
师:课文读完了,谁能给老师的朗读做个评价
生:我认为老师读得很好,语言流畅,还很有感情!基本没有什么错别字,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您一样读得好!
师:谢谢你的评价,我会继续努力的!
师:请同学们像老师那样.再把课文读一遍。
(生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词语、句子记下来,通过查工具书来逐一排除障碍。同桌之间可小声讨论。(生读完课文后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
师:下面我们看看本文写了什么事 有几个场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生(默读后,回答问题):本文写了“云南的歌会”的情景。
生:有三个场面,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这三个场面唱歌的方式和内容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整理问题的答案.然后回答。
(生以4人为一组共同探讨,时而大声争论,时而窃窃私语。教师在小组间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我们先讨论到这里,哪一组先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第3小组一致认为“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主要写了唱歌的人,场面十分欢快、热闹。
师:对,“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那么,哪一组说一说“山路漫歌”这一个场景呢
生:我们第1组成员认为“山路漫歌”是写唱歌人所处的环境,天蓝蓝的,花香香的,鸟鸣悠悠的,而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魅力无限。
师:很好。“山路漫歌”这一场景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自性情,自然成趣。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乌鸣如此婉转动听。当然生长在这儿的女孩儿,一定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研讨。
生:我们第4小组认为“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文中写“金满斗会”的场面真是令人神往。“全村男女老幼,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反复唱下去,直到大家熟习为止”。
生:还有“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这些都说明“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教师板书文章结构)
师: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生讨论)
生:我认为本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民族的热爱。
生:还有对民歌的喜爱和对艺术的赞赏。
生:还有对云南的向往,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
师:也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文章的精彩之处。
问题:
认真阅读以上教学实录(节选),对其作简单评析。

正确答案
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堂教学。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充分调动了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对教材文本也做到了深刻的挖掘。仔细思考有如下原因:
(1)课堂上能够创设适于学生学习、探究的教学情景。在由浅入深的提问探讨中.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入了教师特设的情境中,既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探讨课文内容,其效果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2)拓展延伸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教学总是把语文课程囿于语文学科知识本位.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而这节课能够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密切了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总之,课堂本是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语文学习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这位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可贵的,而这也是其成功之处。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学习某版初中语文课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课时,教师指出这是韩愈的七言律诗,并为学生补充了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
A A、《黄鹤楼》(崔颢) B B、《蜀相》(杜甫) C C、《山居秋暝》(王维) D D、《锦瑟》(李商隐)
查看
单选
某教师在八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生命与成长“这一主题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 A、冰心《谈生命》 B B、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C C、郁达夫《沉沦》 D D、高尔基《童年》
查看
单选
阅读《故都的秋》的板书设计,回答问题。 以下有关这则板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A、板书呈总分式分项列出 B B、锤炼的语言,呈现了故都秋的特点 C C、北秋、南秋直观对比,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D D、递进呈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显著呈现
查看
单选
学习完《皇帝的新装》,某教师组织了一次班级童话故事会。全班分组后,每小组需选一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其他小组成员帮助他(她)选好童话故事,并帮他(她)准备,听他(
A A、能够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B B、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教学环节 C C、能够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D D、能够开发多种教学资源
查看
单选
下列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在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B B、培养学生语文实践和语言运用能力,强调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C C、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D D、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查看
单选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A、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B B、茅盾“农村”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C C、巴尔扎克“喜剧”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D D、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美丽的夫人》《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
查看
单选
在学习完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学生对这种短小精悍但却哲理丰富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为学生补充了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其中
A A、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性短篇小说有《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 B B、契诃夫的代表性短篇小说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凡卡》 C C、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克·吐温的著名短篇小说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D D、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漂亮朋友》等
查看
单选
某教师学习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其中重要知识点进行了以下归纳,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A、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B B、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C C、语文课程应在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 D、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查看
单选
教师讲解朱熹《观书有感》时,列举蕴含哲理的诗歌,下列古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 A、王之涣《登鹳雀楼》 B B、白居易《望月有感》 C C、苏轼《题西林壁》 D D、王安石《登飞来峰》
查看
单选
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一、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
A A、第一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风格、激发感情共鸣;背诵精彩段落,增加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 B B、第二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大意、进行内容概括 C C、第三题让学生品味句子的设计和第一题意图重复,可删去其中之一 D D、第四题意在锻炼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