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教学设计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关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是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
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课文导语
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你知道他是如何劝谏齐威王的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二、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朝服衣冠.窥镜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三、试用课文中的话给本文另拟一个标题,或发挥想象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辅以重点讲解,展开课堂讨论。
2.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
3.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设计依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要考虑。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更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从这三个维度展开。
②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位”的要求,将“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
③材料课文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故事内容完整,结构清晰,人物对话极具特色,反映了这一时期政客的政治信念。所以设计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课前预习辅以重点讲解,展开课堂讨论”“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点拨法”“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④初中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故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将“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设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在学习了杜甫的《望岳》之后,教师准备给学生另外推荐几首五言律诗进行赏析阅渎,以下不合适的是()。
A 李白《月下独酌》 B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王维《使至塞上》 D 王绩《野望》
查看
单选
教师讲授完某教材中“对联”这一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长空有月明两岸”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A 秋水不波行一舟 B 梨花带雨雨沾衣 C 银湖鱼跃数点星 D 月明两岸雁声惊
查看
单选
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与朗读情感表达时,举例说明汉语中儿化音具有表达亲切、喜爱情感,表示轻、微、小等意义的特点,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朵儿 B 妻儿 C 米粒儿 D 铁丝儿
查看
单选
在教学《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的“察”是动词“看清楚”的意思 B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的“察”是形容词“仔细看”的意思 C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是形容词“精明”的意思 D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动词“考察后加以推荐”的意思
查看
单选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凭借知识积累完成填空。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 《
A 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韧不拔 B 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自强自立 C 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 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查看
单选
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教师推荐另外几篇有关爱国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A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B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C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D 史铁生《我与地坛》
查看
单选
教师为巩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完成《春》这一课文的教学后,为学生举出以下例子。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她还没端起酒杯,便已经醉了”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属于扩大夸张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感叹国事之艰难 C “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对对敌妥协的国民政府的嘲讽 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代“船”。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查看
单选
某教师在导读《伊索寓言》时,建议学生收集一些寓言故事并阅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或启示,学生收集成果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 《皇帝的新装》 B 《农夫和蛇》 C 《智子疑邻》 D 《乌鸦喝水》
查看
单选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A 知识系统 B 练习系统 C 助读系统 D 范文系统
查看
单选
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