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分析题 案例:
阅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一些情感,需要表达;有一些情感,需要宣泄,同学们,当你们高兴、伤心、失意、得意时,你们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和宣泄?(学生思考几分钟,然后作答)
生:当我高兴时,我会开怀大笑,然后买点儿好吃的慰劳自己。
生:我会把我的喜悦告诉我的亲人、朋友、同学,让他们与我同乐,甚至我会将笑容送给一个个素不相识的路人,可能有点儿情不自禁吧。
生:当我伤心时.我会一个人躲在没人的角落放声大哭,让所有的不快都随泪水滑落。
生:我喜欢一个人去逛,看看繁华的街市,看看美丽的景色,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伤心慢慢逝去。
师:人是一种感情丰富的动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排解自己的情绪.老师在看同学的作文时发现有些同学喜欢将感情诉诸文字.倾泻于笔端.其实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排解情绪的方法,而且还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学生对此有没有同感?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我们班一位同学的一篇文章.验证一下老师说得对不对。
出示本班学生的一篇文章——《苦难,是一笔财富》。(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节选)
凄冷的冬夜,空气似乎也凝固成苍白的了,骤然的一声号啕大哭把我从梦中惊醒了。一种预感像电流般击穿了混沌的心境,惨惨的,白亮亮的。
我睁开眼:奶奶不在身边,外面的喊声、哭声在深夜里格外的刺耳。我忙披一条毯子,光着脚、跑了出去,外面有许多人!我一出去,外面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我身上!许多人都无奈地摇摇头,一些大娘大婶甚至哭起来:孩子还小呀!大的才八岁呀!突然妈妈的哭喊声直入我的耳膜。“妈妈……”我飞也似的跑到堂屋,立即吓呆了:中间放了一张床,床上躺着的是我那穿军装的爸爸!一步步挪到床边,我很想和爸爸说说话,到了近前我才发现。爸爸睡着了。我用小手摇了摇爸爸,可他就是不睁开眼睛看我。“我的孩子,咱的命好苦啊!”妈妈一把把我拽过去.抱着我哭道:“孩子,你爸爸走了,抛下我们不管了……”扑通一声,我双膝跪在爸爸的床前,撕心裂肺地喊着爸爸.喊着我那远走的爸爸……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拉着弟弟的手,带着那路人惋惜的目光,去为爸爸扫墓。至今已有七年……
我已欲哭无泪了,我真真正正体会到了生活对我的残酷!十几岁的我变得成熟了许多.我必须珍惜我拥有的!用双手一次又一次抹去妈妈眼角的泪水,把饭递到她的手中:“妈,吃吧。还
有我和弟弟呢,我们会看到希望的。”妈妈抱着我和弟弟,流下两行热泪。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了解了生活的内涵,苦难的生活,是份损失,更是份财富。它教会了我去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师:1.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2.这段文字是否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作者的感情?3.言辞有没有强烈的感染力?(举例说明)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方法表达感情?
5.四人一组,展开讨
论:①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谈你的体会。②修改你认为欠妥的地方。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将自己当时的痛苦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细节写得很好,爸爸去世后.我的动作、神情等刻画得很细致。
生:我觉得本文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些细节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看到亲人去世
时.可以将心里的苦痛抒写得再沉重些。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非常好,老师读了之后觉得本文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它做到了以情动人,做到了灵与肉的融合,那么如何将感情流淌于字里行间,使文章真情永驻,从而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呢?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组长作记录。
生:可以加入适当的景物描写;平时多积累词句;注意观察,加深体会;多运用修辞等多种写法。
师:生活中感人的情节很多,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体会.生活中感人的情景无处不在。下面我把我自己写的一个生活片段,与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展示自己的一篇短文——《妈妈在路边等我》,朗读给学生听,请学生提出宝贵意见)
生:老师写得很真实,也很感人;听了老师的文章,我发现生活中让人感动的瞬间很多,我们应该抓住它,记下来,写出来;虽然只写了一个小小的片段,但感情却是真实的。我想提个意见,您虽然工作忙,但不要等您妈妈“走不动了”再去陪妈妈,应该从现在做起。
师:谢谢你!你说得对,从现在做起,忙不应该是我的借口。最后留个作业:将你们成长历程中感受最深的一件事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来,然后读给自己听。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你自己,放开你的心灵,让我们坦然地去面对人世间各种或喜或悲或乐或愁的情感,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尽情地去抒写人类最原始的冲动,相信同学们通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一定会有所得。
问题: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的一堂作文课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指出它的优点。

正确答案
让学生能在作文中说真话、写真情,除了给学生宽松的写作环境之外,教师的教学引导也非常重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一吐为快的热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同时也排除了写作文的畏难情绪,打破千人一面的老套式,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本案例的设计重点是赏析一篇本班学生的例文,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写作是每个人表情达意的内在需要,每个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同,把它真实地诉诸文字,倾泻于笔端,也就成了作文。然后,教师展示例文,让学生各抒己见,指出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拨,特别提出“感情是文章的生命,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你自己”,让学生用真情感动自己,进而打动读者。最后,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引导他们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这种从例文人手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实例证明,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才能打动读者。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贵的是教师不但能从理论上指导学生.还能以自己的写作实践影响学生的写作风气,让学生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点点滴滴,丰富写作的素材,使学生的写作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归纳和“王之蔽甚矣”一句结构相同的句子的作业,以下学生给出的作业合格的一项是()。
A 学生甲: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B 学生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C 学生丙: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D 学生丁: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查看
单选
在讲授岑参的《逢人京使》一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举出几个与该诗所表达的感情相同的诗句,下列诗句不符合要求的是()。
A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Et忆山东兄弟》)
查看
单选
教学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时,教师指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美好感受和对美好春光欣赏和赞美的思想感情,并举例相同或类似情感的诗歌进行阅读推荐,下列举例
A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B 贺知章《咏柳》 C 杜甫《春望》 D 叶绍翁《游园不值》
查看
单选
教授完契诃夫《变色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整理文学作品中具有“变色龙”特点的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
A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 B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C 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 D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
查看
单选
教师在讲解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让学生说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下列同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高尔基莫泊桑欧·亨利 B 乙: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C 丙:高尔基契诃夫莫泊桑 D 丁:莫泊桑高尔基契诃夫
查看
单选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本的教科书。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插图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A 助读系统 B 练习系统 C 范文系统 D 知识系统
查看
单选
教师教学完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后,对课后的“词义和语境”部分进行了拓展学习。为帮助学生巩固对词语本义的理解,教师举出以下例子,其中
A 她带着个孩子嫁过来,大家都说她带了个大包袱。 B 老一辈的人渐渐都不在了,现在需要我们年轻人挑大梁。 C 在这狭隘的山道里,他想挪一步都很难。 D 这昏官生怕丢了乌纱帽,一句话都不敢说。
查看
单选
以下是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变脸(节选)》一课时,为学生设计的几道作业题: 一、水上漂和狗娃之间有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在此之前,作者做了哪些铺垫
A 第一题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 B 第二题旨在了解戏曲唱词的特点,但由于戏剧文化的时代局限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设计过于深奥,难度太大,脱离文本要求 C 第三题旨在了解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并模拟帮腔人的口吻,尝试编写唱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D 第四题旨在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拓展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查看
单选
阅读《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一,是凯旋的欢迎曲,踏破
A 教者通过气势磅礴的录像展示后生们的阳刚之美。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并调动学生的昂扬情绪,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B 用填形容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精神的设计虽然很巧妙,但是不能放在初读环节。而应该放在总结环节 C 激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信,也对学生起到了提醒与示范的作用 D 《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师从这一实际出发。使朗读教学贯穿教学始终
查看
单选
以下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自由写作”教学的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同学们,你们从不同学校、不同班级来到一个新的集体
A 教师抓住学生生活中交往的情感需求,使学生有了作文的真实期待,适时切入了作文话题:介绍自己 B 用比喻的形式介绍怎么写作文,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有欠考虑 C 为学生提供检测材料,容易让学生形成形式化思维,不利于学生作文内容的丰富 D 学生提出的问题欠缺深度,由此可见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把控失当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