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案例:
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师: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请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加以说明的
生1: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角度进行说明。
生2:还有角落、门窗、彩绘等。
生3: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师: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如果为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可以怎样划分
生1:可划分为三层,第一句为第一层,最后一个句子为第三层,中间为第二层。
生2:我也分三层,但我认为第一层应为第一、二句,最后两句是第三层,中间剩下的句子为第二层。
生3:我认为分两层最好,就在“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后划开,前后各为一层。
生4:我觉得还是分成三层好,第一句为第一层,最后两个句子为第三层,中间为第二层。
师:大家的发言都有道理,相对而言,我更赞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下面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生1: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生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生3:总括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师:要求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所以第二位同学的发言欠妥。但这句话很重要,这个句子揭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是全文的中心句。
问题:
以上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指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正确答案
从教学实录看,这堂课的课堂对话是没有什么实效的。高效的课堂对话应该是:师生充分互动,课堂生动活泼;教师组织恰当.学生活动高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交流、真正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多方位、最优化地积累知识、训练方法、增长能力。而这堂课的对话基本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层面上,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第一步中,教师由“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请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加以说明的”这个问题引发课堂对话,契入点正确。这时,教师应让学生浏览课文,从对文本的解读中归纳出较完善的结论;或让学生之间相互展开讨论,即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达到相互影响、启发、补充和提高的目的。同时,学生回答完以后,教师以“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一句泛性评价作小结.也欠准确。究竟是这几个学生的答案综合起来“很准确”,还是每个学生的回答都“很准确” 教师的表达没有落实到点上去,让人听了反倒迷惑,这样的师生对话当然是没有质量的。
(2)第二步中,教师由“下面请大家齐渎课文第二自然段”发起,齐读的安排是恰当的,但对齐读没有提出明确的思维性要求,学生虽然有了与课本对话的形式,却没有与课本对话的具体性思维活动,这样的读是无效性阅读。学生齐读结束后,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读作出必要的评价和点拨,而是直接提出“如果为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可以怎样划分”的问题,任务安排太生硬,这时候学生的解答活动当然就显得很虚化。而且,由于教师所提问题笼统化,所以四位发言的学生也都只针对“怎样划分”作出非常简单的结果性回答。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划分,教师没有要求他们,也不具体阐述。四位学生的回答有分歧。这是引导学生互相对话的一个很好时机,教师应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说说这种划分的理由,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的能力。可惜,这位教师忽视了这个极有价值的对话点。对学生的各种划分结果,教师只用“大家的发言都不错,相对而言,我更赞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作结.为什么“不错” 为什么“更赞同第三位同学的意见” 学生自然仍是云里雾里的。
(3)第三步中,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任务提出后,也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先揣读一下文段,再归纳、概括。虽然发言学生的回答还比较令人满意,但一个班级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发言学生可能只代表了一部分理解和概括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而其他较大部分理解和概括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就可能只是听听而已,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没能很好地对话.收获自然是被动而低效的。
纵观这个实录片段,课堂对话只由“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评”构成。缺乏学生研读、探究、讨论、评价、提问、写作等以学生为主体性的活动,更缺乏学生与生活、与自身的联系和碰撞性活动。课堂对话形式单一.活动简单,没有建构起立体性、互动式的课堂对话体系来。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苏州园林与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两株奇葩,一南一北,风格迥异,极具代表性,但又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备《苏州
A A、该教师能够对文本进行组合教学,非常富有创新精神 B B、该教师将写作训练穿插在阅读教学中,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C C、既体现了师生共同学习。又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D D、学生的练习拘泥于教师的模板中,该教师喧宾夺主,没有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查看
单选
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山水田园诗作进行阅读,下列不合适的是( )。
A A、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 B、孟浩然《过故人庄》 C C、陆游《游山西村》 D D、王维《竹里馆》
查看
单选
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人的成长的关键在于后天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
A A、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 B B、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蕴味 C C、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D D、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文教学内容狭隘的缺陷
查看
单选
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查看
单选
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A、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 B、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 C、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 D、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查看
单选
阅读下面初中七年级《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 生
A A、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 B B、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C C、学生“问答式”教学,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D D、这节课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提出的多是虚假的问题,教学重点不突出
查看
单选
学习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后,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这种修辞手法
A A、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B B、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C C、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D D、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查看
单选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有一道“探究·练习”题,第一题是“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
A A、知识系统 B B、练习系统 C C、助读系统 D D、范文系统
查看
单选
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古代称谓,比较其意义异同。以下是部分小组所整理的内容,其中有误的是( )。
A A、“家父”用于说话者称呼自己的父亲,为谦称;“令尊”用于称呼对方的父亲,为敬称 B B、“舍”常用于谦称比自己位卑年幼的亲属,如舍儿、舍弟、舍侄等 C C、古代兄弟的排行称谓由大到小为:伯、仲、叔、季 D D、“黔首”意指平民
查看
单选
教师在讲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使动用法,特列出以下例子,下列加点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 A、衣锦还乡 B B、既来之、则安之 C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D、常以身翼蔽沛公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