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案例题 案例:
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片段,完成下题。
一、开门见山,直入新课
二、切入生活.调动体验
师:从小学到中学,我们走过了不少地方,遇到了不少人,经过了不少事,请大家想想有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你们留念的记忆片段
生:我没有搬家的经历。所以不知道。
师:我说过搬家的事吗 (轻拍对方肩膀)你还没有换好角色。我们一路走来,经历了那么多。难道你都是很洒脱地和他们说Bye—bye吗 在这一路上有没有哪一刻想回望一下
生:我想回忆童年的事情,那些都是我现在最开心的记忆,最重要的记忆。
师:你说是现在最重要的记忆。有什么能够证明它吗
生:童年趟过的小河、爬过的山坡、骑过的水牛,都是证据,都可以证明。
师:很好。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我有过一次搬家的经历,那些琐碎普通的事物,点点滴滴在我心中,现在它们都成了我重要的证据。
师:同学们很认真,刚刚两位同学一个说有搬家的经历,一个说无搬家的经历,都知道我们课文里提及了搬家一事,看来课前都认真做了准备。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证据就是一些普通的事物。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所说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看看“证据”都有些什么。
(生认真读课文)
生:草、土墙、破墙圈、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木橛和铁钉。
师:还有吗
生:烟垢、灰、划痕……
师:同学们可有发现,这些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琐碎的事物,然而也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些普通琐碎的事物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记忆和印迹,作者也和我们一样,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事物。作者写这些事物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二段和第四段。
四、锁定局部。品读赏析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来学习第二段。请大家将这段齐读一遍。
生齐读: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师:请大家注意,作者说“我走的时候”,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篇文章是从今天的角度去回味往日的生活。
师:很好,“回味”这个词用得很准确。那他到底是在回味什么呢
生:回味离开故乡时的那种心情。
师:作者说“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还不知道”(重读“还”字)表明作者现在回想起当年离开故乡时的情形,心情怎样
生:有点责怪自己。
师:很好,你读读,把那种责怪自己的心情读出来。(生有感情地读,全体掌声)
师:读得很好。这一段,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还不止“还不知道”。请大家勾画出传达作者情感的字词。
生:作者用了表达强烈感情的“啊”字。“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词,非常好。作者要用这两个“啊”字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强烈情感
生:强烈的期盼.期盼草越长越茂盛,期盼墙站稳。
师:这里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词语呢
生:“千万”。
师:“千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无论如何。不管风吹雨打,不管人推牛撞,都不能倒。
师:你说得可真好。请你读一读,读出那种强烈的期盼。(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好了,但老师觉得味儿还不够,再试试。语气上似在和草、墙商量,情感除了强烈的期盼,还有一种厚重的嘱托。(该生表情十分投入地朗读。众生掌声)
师:太好了,够味儿了。大家再看看,后面的句子也用了“千万”……
(生不自觉地读出了那些句子:“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
师:同学们很善于寻找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情感。大家看,还有没有与“千万”一样,也表达作者强烈的期待之情的词语 (生沉默,一分钟后)
生:“最好”。作者说:“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最好”,表达的是内心最大的愿望。
师:你真会分析。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些表达内心强烈情感的词语,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期盼。这样的词语在这句中还有吗 (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将“一小块”换为“几打”,将“破”删掉)这样读好吗
生:不能。不能表达那种强烈的情感。因为这“破”、这“一小块”表现了“我”希望留下证据的愿望十分真切、强烈。
师:好!请一位认为自己可以比其他同学读得更好的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谁来挑战
生:(入迷地开始表演他的朗读,语言已不够表达他的情感,于是手舞足蹈)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遭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
师:你读得不错。不过我还想听到那种强烈的期盼,虽然“我”知道土墙经受不住风雨的敲打、岁月的洗礼,终会坍塌,然而我依然有那强烈的期望,所以要读出那种强烈的情感来。(另一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读得太好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请同学们再勾画出该段中刚才被他忽略的表达情感的字词。
师:同学们再看一下,除了责怪、期盼以外,还有什么样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
生:有一种后悔的情感。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是啊!有一种后悔、惋惜。还有吗 (生沉默)
师:(提醒)“把……留下”四个连用,“留下……”三个连用,同学们注意前后作者的情感可有变化 大家先将这部分读读,仔细揣摩。(生读)
生:好像有。
师:请在该句话中,找一两个最能体现其情感变化的字词。
生:“即使”。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即使”本来就是一个连词,我就感觉在这里有了变化。
师:很好,你在揣摩的时候注意了词性,值得表扬。稍后我们再来验证你的感觉对不对。还有吗
生:我也认为是“即使”。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即使”是一个表示让步的连词。请问,作者的情感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
生:虽然“我”极力想留下些证据,然而,土墙房子在风雨中定会坍塌,作者虽然一再强烈地嘱托,终免不了这样的事实,所以他就不再乞求。就变得强硬了,就像我们平时和别人谈话一样。
师:你太聪明了。同学们就她的观点再做思考,然后在“即使”一词旁边做好批注。(师随机看看同学们批注的情况)
师:该句中还有一个词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点,大家找找。
生:“啊”变成了“吧”。
师:太棒了,请同学们再带着这种强烈的期盼、略微的伤感和变化的情感来朗读该段。(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证据其实很简单,就是那些承载了我们印迹的琐碎的普通的事物。如此简单、平淡却让我们如此留念、回味。
问题:
以上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某版教材《今生今世的证据》一课的微型课,阅读并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
这种“微型课”,需要教者具备“尺水兴波”的功夫。由于时间只有十五分钟。就特别需要教者在宏观把握文本的前提下,选点突破,以点带面。这个“点”,可以是针对文本的某一种解读方法,可以是文本构成的某一个方面(如主题、人物形象、意象、思路、情节、写作方法、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也可以是文本某个部分或某一两个段落,还可以是某一种学习方法或学习要领(如诵读法、批注法等)。选准了“点”,就要抓住不放。
这位高中语文老师正是把握住了这种“微型课”的特点,抓住一点,重锤敲打,使得整堂课跌宕生姿,可圈可点。
第一,思路清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管只有十五分钟,仍然需要清晰的教学思路。这堂课,老师的教学思路大体上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速读课文——切人生活,调动体验;筛选信息——锁定局部,品读赏析”。
其中第一个环节是准备性工作,理解这样一篇写“乡情”的文本,让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是必需的,“一切理解都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更要紧的是将自身的体验和言说与作者的体验和言说进行了一个无形的比较,在深化自身认识的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个环节,则紧承第一个环节,把学生直接引进文本,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文本基本内容。从心智技能来说,这里进行的是简单的筛选信息,不具有多大的难度。这显然不是教者的重心所在,一句小结语表明了其教学意图——“作者也和我们一样,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事物。作者写这些事物主要集中在第二段和第四段”。不哕嗦.不纠缠,一下就将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第二段和第四段”。
第三个环节“锁定局部,品读赏析”是重点,是最能体现教师用心和功底的地方——能否“兴波”,关键就在这里。这一环节的教学解决的问题是“把握作者意图,理解作者情感”。前一环节是“表”——“证据有哪些”;这一环节是“里”——“如此简单、平淡却让我们如此留念、回味”的原因。教学就这样呈现了“纵深推进”的态势,而不是平常不少课堂上所常见的“平面滑行”。
这种纵深推进的局部教学思路,更是充分地体现在“理解作者情感”的教学中。这里,老师采用的是“筛选关键词.品读关键句”的方式进行的,一步一步富有层次感地带着学生理解作者“自责——期盼——惋惜”的情感。
值得指出的是,老师在这里还引领学生品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特别是对大家容易忽的“即使”(“即使……也……”)一词的品读。
第二,深入文本。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深入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正途。该高中语文老师的这堂课,抓住“情”“景”二端。敲开语言文字坚硬的外壳,沉入词语,在文本中作深水潜游。比如,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啊”“吧”“千万”“最好”“即使”等和“把……留下”的句式,揣摩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去朗读去品味,就走进了文本深处,与作者的心灵相契合。朗读是“尺水兴波”的重要方法。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是语文课的重要“看点”。让“看点”成为亮点,就需要对朗读进行具体、到位的指导。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朗读的方式有:齐读、个别读、尝试性读、示范性读、挑战性读。
第三.注重习惯。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个教学片段,在短短的十多分钟里,非常贴切、自然地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和批注的习惯,在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激起了一朵朵熠熠生辉的小浪花。
查看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
教师设计“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程,以下不适合选入的是( )。
A A、《新月集》 B B、《凤凰涅槃》 C C、《彷徨》 D D、《文化苦旅》
查看
单选
下面是某教师在教授鲁迅《祝福》一文时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之后请完成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从环境到人
A A、教师引导自然合理,层层推进,使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强化而又贴近现实生活 B B、这一部分师生的对话自然流畅、很好地解决了课文开头对“祝福”时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结概括。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C C、于细节中见本质,这是教师理解课文的独到之处 D D、教师长久地纠结于“变”和“不变”上,忽视了对本文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探究。对整体解读课文无实际意义
查看
单选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根据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A、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作者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留心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 B B、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重点在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红楼梦》这一名著 C C、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迁移、变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 D D、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这个“例子”
查看
单选
教师在讲授完高中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后,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总结时说:“这篇课文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
A A、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询问还有没有相同看法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布置成课后作业,下节课组织讨论 B B、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但否定这种观点,再次强调自己的归纳,要求学生准确识记 C C、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押后下课时间,组织五分钟的讨论 D D、请学生阐明原因,如果觉得合理,吸取并重新归纳;如果不合理,让学生记住自己的总结
查看
单选
学习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手法及其效果,以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A、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的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用象征手法,极言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力度) B B、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反复和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因为现实民族精神中缺少觉醒与振奋而悲愤的思想感情,也在对比中警醒人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C C、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用比喻手法,借煤的形成比喻这样的事实,形象地指明了学生希望用请愿的方式实现推动反动社会变革所付出的代价之大和成效之小,对惨案的教训进行了总结) D D、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用讳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不忍接受却又不能不说的事实带给作者的深切悲痛之情)
查看
单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都是以“好”“很好”“不错”等评价。以下选项中对该教师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该教师的评价,没有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 B B、该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C C、该教师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D D、该教师的评价没有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查看
单选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读本上的选自《左传》的《重耳之亡》,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校图书馆、家庭
A 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为能领会同一题材的文章的特点 B 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C 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积累 D 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
查看
单选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从第二段中。你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烛之武呢 请一个学生朗读这段中烛之武的语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A A、这段教学实录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分析烛之武形象特点”这一教学目标 B B、在完成语意理解的基础上,从重读字词切入,再结合人物的生平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思路,抓住了文本特点,深入浅出 C C、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这段教学设计教师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 D、教师采用一读、二读、三读的方式,层层推进,指导学生慢慢地读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体现了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
查看
单选
在教学《茶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茶馆》的电影,让学生对照剧情与课文完成教学。 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A、基于《茶馆》作为剧本是为演出服务的文体特点,应让学生自排话剧进行表演,比使用电影直接展示给学生效果更要突出 B B、基于剧本人物众多,学生单纯通过阅读课本理解人物耗时耗力的情况,通过观看电影表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形象区分、理解各色人物特点 C C、由于地区方言的原因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北京风味可能较难体会,使用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为直观地感受《茶馆》的京味 D D、结合《茶馆》电影这一教学资源,能够让学生直观体味《茶馆》情节上的过渡与衔接、转呈与高潮、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
查看
单选
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A、“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 B B、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代表作有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古从军行》和李颀的《塞下曲》 C C、“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贾岛等人 D D、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查看
刷题小程序
中学语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