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微型课”,需要教者具备“尺水兴波”的功夫。由于时间只有十五分钟。就特别需要教者在宏观把握文本的前提下,选点突破,以点带面。这个“点”,可以是针对文本的某一种解读方法,可以是文本构成的某一个方面(如主题、人物形象、意象、思路、情节、写作方法、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也可以是文本某个部分或某一两个段落,还可以是某一种学习方法或学习要领(如诵读法、批注法等)。选准了“点”,就要抓住不放。
这位高中语文老师正是把握住了这种“微型课”的特点,抓住一点,重锤敲打,使得整堂课跌宕生姿,可圈可点。
第一,思路清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尽管只有十五分钟,仍然需要清晰的教学思路。这堂课,老师的教学思路大体上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速读课文——切人生活,调动体验;筛选信息——锁定局部,品读赏析”。
其中第一个环节是准备性工作,理解这样一篇写“乡情”的文本,让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是必需的,“一切理解都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更要紧的是将自身的体验和言说与作者的体验和言说进行了一个无形的比较,在深化自身认识的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个环节,则紧承第一个环节,把学生直接引进文本,通过筛选信息的方式,把握文本基本内容。从心智技能来说,这里进行的是简单的筛选信息,不具有多大的难度。这显然不是教者的重心所在,一句小结语表明了其教学意图——“作者也和我们一样,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事物。作者写这些事物主要集中在第二段和第四段”。不哕嗦.不纠缠,一下就将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第二段和第四段”。
第三个环节“锁定局部,品读赏析”是重点,是最能体现教师用心和功底的地方——能否“兴波”,关键就在这里。这一环节的教学解决的问题是“把握作者意图,理解作者情感”。前一环节是“表”——“证据有哪些”;这一环节是“里”——“如此简单、平淡却让我们如此留念、回味”的原因。教学就这样呈现了“纵深推进”的态势,而不是平常不少课堂上所常见的“平面滑行”。
这种纵深推进的局部教学思路,更是充分地体现在“理解作者情感”的教学中。这里,老师采用的是“筛选关键词.品读关键句”的方式进行的,一步一步富有层次感地带着学生理解作者“自责——期盼——惋惜”的情感。
值得指出的是,老师在这里还引领学生品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特别是对大家容易忽的“即使”(“即使……也……”)一词的品读。
第二,深入文本。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深入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正途。该高中语文老师的这堂课,抓住“情”“景”二端。敲开语言文字坚硬的外壳,沉入词语,在文本中作深水潜游。比如,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啊”“吧”“千万”“最好”“即使”等和“把……留下”的句式,揣摩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去朗读去品味,就走进了文本深处,与作者的心灵相契合。朗读是“尺水兴波”的重要方法。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是语文课的重要“看点”。让“看点”成为亮点,就需要对朗读进行具体、到位的指导。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朗读的方式有:齐读、个别读、尝试性读、示范性读、挑战性读。
第三.注重习惯。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个教学片段,在短短的十多分钟里,非常贴切、自然地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和批注的习惯,在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激起了一朵朵熠熠生辉的小浪花。